多学科病例解析

争议 | AMI合并室间隔穿孔,保守、介入还是外科手术?

主讲专家: 根据文章顺序依次为:张端珍;吴同果;贾明;曾玉杰;朱鲜阳;董然

讨论嘉宾:根据发言顺序依次为:张端珍;朱鲜阳;黄方炯

报告会场:CMIT2015/MDT诊室7

编者按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死亡率极高,理想的状态应是尽早手术干预;而临床实践常常发现,早期干预,死亡率仍然很高。如何选择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期《CMIT周刊》以一则疑难病例为线索,特邀心内、体外循环、冠脉介入、结构心脏病介入和心外专家,讨论其治疗手段和时机选择,敬请关注!
题病例

73岁女性,主诉:突发心前区疼痛8天。

现病史:7月22日突发心前区疼痛。外院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抬高,CK-MB 106 U/L,cTNI 3.063μg/L。7月26日出现心脏杂音。7月27日出现阵发性房颤,夜间不能平卧。7月30日转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180/100 mmHg,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格检查

双肺均可闻及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律规整,L4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平软,无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可触及边缘,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助检查

心电图:肢体导联广泛T波低平,V2~V6导联T波双向。

超声心动图(UCG):室间隔厚度(IVS)13 mm,舒张末期容量(EDV)45 ml,射血分数(EF)0.5,室间隔下1/3和心尖部室壁瘤形成,室间隔近心尖部穿孔(1 cm),TI(中度),肺动脉高压(sPAP 62 mmHg)。



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心功能Killip 4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

思考问

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保守治疗存在的问题和转归?

2.能否依靠机械循环辅助度过急性期,为后期手术创造机会?

心内专家观点

AMI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肌梗死的心肌组织破裂。研究显示,AMI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生率约0.28%,院内死亡率约50%。药物保守治疗病死率达90%,手术治疗病死率达5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吴同果介绍了AMI并发机械并发症的治疗原则:

1.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尽早手术修复。

2.给予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测量心室功能指标,如左室和右室的充盈压力,以指导补液还是利尿。

测量心排出量、平均动脉压,计算体循环血管阻力,以指导血管扩张治疗。

3.扩血管药物对于稳定病情,准备进一步检查和手术修复至关重要。除非收缩压低于90 mmHg,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可立即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治疗。

4.如果患者不能耐受血管扩张药或难以使血流动力学稳定,应迅速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
体外循环专家观

IABP在国内应用非常广泛。IABP的原理是心室收缩期排气,降低左室后负荷;心室舒张期充气,增加主动脉根部压力,改善心肌血供。IABP可以改善冠脉灌注,减轻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但是,不能直接替代心脏功能,必须依赖一定心排才能起效,心律失常时反搏效果不佳。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进一步的心室辅助装置。ECMO的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提供血液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可暂时部分替代心脏功能,甚至完全替代肺功能。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贾明认为,在没有其他心室辅助装置的情况下,ECMO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它可以保证患者氧供,维持其生物学生命,等待心、肺功能恢复,为后续治疗赢取宝贵时间。对于严重室间隔穿孔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会有益。

病例续(一)

入院后处理

抗凝:磺达肝癸钠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血压并改善心室重构:雷米普利、美托洛尔片

减轻心脏负荷:呋塞米、螺内酯

降血脂、稳定斑块:瑞舒伐他汀

保护胃黏膜:瑞巴派特

实验室检查

WBC 20.0×10^9/L,N 77.3%。CK-MB 47 U/L,cTNT 3.00 ng/ml。BUN 29.95 mmol/L,Cr 288μmol/L。INR 5.22,D-dimer 4.0 mg/ml。NT-ProBNP:>35000 pg/ml。

进一步处理

防治感染:莫西沙星

纠正心功能:重组人脑利钠肽

保护肝功能: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

机械循环辅助:IABP

思考问题

3.是否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

4.急性期封堵治疗可行吗?

5.外科手术时机:等待?紧急手术?

冠脉介入专家观

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曾玉杰介绍,对于AMI,早期PCI治疗可以带来明显获益,后期一旦发生室间隔穿孔,PCI治疗没有太多施展的机会,需要积极行外科手术或介入封堵治疗。

结构心脏病介入专家观

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朱鲜阳介绍,ACC/AHA指南倾向于室间隔穿孔后2~4周进行手术修补或介入封堵,因为此时室间隔穿孔周围坏死组织稳定,已形成瘢痕,补片易于固定,不容易发生残余漏。手术取决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需在药物、IABP或心脏辅助装置支持下进行。

文献显示,(1)急性期封堵室间隔穿孔<14 d:技术成功率50%~86.2%,残余分流高,死亡率42%~100%;(2)慢性期封堵室间隔穿孔≥14 d:技术成功率71.4%~100%,死亡率20%~38.9%。

我国多中心介入封堵治疗资料: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35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5±6岁;结果:存活30例,死亡5例,2周内封堵术死亡3例,3周后封堵术死亡2例。随访9~96个月,术后死亡2例,少量残余分流6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对于室间隔穿孔的治疗,朱鲜阳主任医师总结道:

1.急性期由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决定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建议首选外科手术,但是由于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以及考虑我国国情,往往难以实施。

2.通常是在药物治疗和机械装置辅助下,如果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可观察2~3周后进行封堵。

3.对于室间隔穿孔直径>24 mm、合并多支病变及巨大膨出瘤者,应尽早行外科手术。

4.选用特殊封堵器封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PCI术应在封堵1周后进行。

心脏外科专家观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董然介绍,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缺损,指南推荐:应采用急诊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尚无统一意见。

陈宝田等总结1985~2000年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连续20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治疗的临床经验:围手术期死亡率35.7%,残余分流发生率14.3%。破裂7天内手术死亡率47.1%,且残余分流发生率明显增高,7天后手术死亡率为28.6%。手术修补应在室间隔穿孔7天后为宜。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多少患者在等待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恶化或死亡?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机械辅助的发展,破裂7天内手术死亡率是否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残余分流对远期的影响是否致命?

回顾性分析2003~2015年病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36例,得出初步结论:

1.在等待中约52.8%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恶化或死亡。

血流动力学恶化发生比例高,难以预防,一旦发生,从恶化到死亡较为迅速,非手术治疗基本无效。

血流动力学恶化的原因有心肌坏死、破裂扩大及再发心肌梗死。

2.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机械辅助的发展,破裂7天内手术死亡率下降到28.8%,是否可以接受?

3.急诊手术后残余分流对远期的影响并不致命。

总之,对于外科手术的时机,考虑等待面临的遗憾,建议选择急诊手术。

病例续(完)

情变化

8月1日:胸闷、气短症状改善,24 h尿量2800 ml,血压120/80 mmHg,心率78次/min,双肺湿啰音。

8月4日:双肺湿啰音,右下肺明显,双下肢无浮肿。

8月11日:右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变化趋势(图1


入封堵

8月16日(心肌梗死后25天):行左室造影(LVA)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LVA示室间隔缺损2处,分别为10 mm和8.5 mm,植入20 mm,A7B3封堵器,可见少量分流。

术后UCG:EDV 97 ml,EF 0.63,TI(轻度),未见残余分流。

8月17日:撤除IABP,病情平稳。

PCI治疗

8月25日:于LAD中远段置入1枚支架,于LAD近段置入2枚支架,于RCA近中段置入2枚支架。

续处理

8月26日:体征: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肝功能和心肌酶:正常;肾功能:BUN 8.14 mmol/L,Cr 148μmol/L。

8月31日:患者出院,随访至今存活。

现场讨论


Q1.PCI术后患者再行介入封堵,抗血小板药物是否需要停用?


朱鲜阳:我们开展了40多例介入封堵,有几例介入封堵和PCI治疗是同时进行的,效果比较好。这些患者的情况是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时间比较长(3~6个月),周围组织已经形成瘢痕,封堵后没有残余分流。如果先行封堵,有残余分流,则不建议同时行PCI,一般1周后进行。

Q2.如果患者解剖条件合适,将来介入封堵可否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朱鲜阳:主要是根据缺损大小以及介入封堵治疗的把握程度。如果室间隔穿孔直径>24 mm,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介入封堵治疗成功把握不大,首选外科手术修补。在我们中心,所有患者首先均请外科会诊,如果外科不接受,我们才开始介入封堵。如果有乳头肌断裂或者较大的无复流,造影后还是首选外科手术修补,这样效果会更好。

Q3.选择封堵伞大小有何原则,一般是1.5:1?

朱鲜阳:一般是根据经验,例如:如果测量缺损直径8 mm,肯定要用直径16 mm以上的封堵伞。目前我做过的室间隔穿孔的封堵,用直径20 mm以下的封堵伞很少,一般选择直径偏大。考虑放置封堵伞对组织的损伤,患者往往没有第二次机会,要保证一次成功。除非心肌梗死后3~6个月,已经形成瘢痕。


总结


北京安贞医院黄方炯: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比较致命,最关键的是把握治疗时机:介入封堵为3周后;外科手术修补1周后更加安全;PCI治疗可在早期获益,如果已经发生并发症,则在修补1周后进行。总之,一旦出现并发症,只有心脏内、外科医生联合起来,携手患者一起面对困境,寻求突破。

要点总结

· 药物保守治疗:预后不佳,病死率达90%

· PCI术:对于AMI早期,行PCI治疗可以带来明显获益,后期一旦发生并发症,则在修补1周后进行

· 介入封堵:在药物治疗和机械装置辅助下,如果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可以观察2~3周后进行

· 外科手术时机:考虑等待面临的遗憾,建议选择急诊手术


整理:郭淑娟

审校:冯斯婷

发表评论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
CMIT周刊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转载须在醒目位置注明“转自CMIT周刊”。

推荐文章

实时热点

反思|一例PCI术后2月消化道出血辗转多科室的曲折经历

PCI术后消化道大出血,如何联合多学科优化诊疗?如何权衡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相信不少同道都曾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本期《CMIT周刊》以一则PCI术后2月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报告为线索,联合...

2017-03-18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