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对话
长期抗栓治疗行非心脏手术?多学科会诊献“锦囊”

主讲专家:石军;李玉军;张军;储冰峰;盛国太

讨论嘉宾:陈明

报告会场:CMIT2018/一点通系列

编者按年龄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骨、关节、肝胆疾病等的发病率随之上升。对于PCI术后或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而需要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将面临继续服用抗栓药物使手术相关的出血风险增加,而停用则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这样两难的境地。本期《CMIT周刊》特邀多学科专家为大家讲解不同外科手术的出血风险以及出血和缺血风险的平衡,敬请关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石军主任介绍,腹部手术中,肝脏、胆道、胰腺手术相对是高出血风险,胃、结肠、直肠手术术后出血的处理也比较棘手。

一、影响手术出血的风险因素

个体相关因素:感染、恶性肿瘤及其治疗史、肝硬化、营养不良、抗凝药物使用史、高龄、肥胖、肾病综合征等。

手术操作因素:手术时间、术式选择、操作技术、器械和材料的使用、引流管、麻醉类型等。

二、出血风险的判定

1.术前出血的重要风险因素

术前出血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判定。

(1)基础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等会使患者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凝血因子生成、合成、消耗异常。如果有严重肝硬化,术后需要警惕出血风险。

(2)感染:胆道、胰腺等感染,会引起机体凝血功能波动和异常,引起术后并发症加重。

(3)肿瘤:肿瘤患者体质差、营养不好,凝血功能多数会受到影响。

(4)梗阻性黄疸:术前是否常规减黄还存在争议,美国专家认为TBil>250umol/L建议减黄,但在国内术前减黄不作为常规,因为如果术前减黄,术中出血和渗血非常棘手。需要根据患者一般状况,梗阻性黄疸时间以及是否伴有胆道系统感染来决定是否减黄。

(5)凝血异常

2.术中出血的重要风险因素

术中严格按照解剖性切除,创面处理、器械及材料应用、引流管放置等对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的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解剖性切除:沿着生理性血管、胆道等进行分段切除,考验医生的技术水平,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吻合口的处理:常见胰空肠吻合、胆肠吻合、胃肠、肠肠吻合,其中胰空肠吻合是造成术后遗漏、术中出血的重要原因。

(3)门静脉重建:血管重建技术是影响术后出血的重要方面。门静脉切除长度如果在5cm以内,多可直接端-端吻合;如果超过5cm,一般选择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此外,减少血流阻断时间,也可减少术中出血。

(4)合理使用能量器械:包括电刀、超声刀、Ligasure、超声吸引刀、双极电凝、切割闭合器等,主要涉及手术断面结痂或残留小血管闭合是否确切。

(5)合理规范的使用引流管。

3.术后出血的重要风险因素

术后出血发生率1%~8%,病死率11%~38%。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例如肝功能持续升高、胆红素持续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例如发现手术部位积液增多)、引流液的观察来判定。

早期出血是术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跟术中止血不确切,结扎线、吻合钉脱落,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迟发出血是术后24小时后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吻合口溃疡、应激性溃疡、假性动脉瘤等。

此外,腹腔镜手术的出血因素:腹壁戳口、能量器械凝闭的焦痂脱落、钛夹或可吸收夹子脱落、气腹压力撤除引起的腹内压的变化。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版权声明
CMIT周刊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转载须在醒目位置注明“转自CMIT周刊”。

推荐文章

实时热点

反思|一例PCI术后2月消化道出血辗转多科室的曲折经历

PCI术后消化道大出血,如何联合多学科优化诊疗?如何权衡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相信不少同道都曾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本期《CMIT周刊》以一则PCI术后2月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报告为线索,联合...

2017-03-18查看详情+